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欣然呈獻「掌中造物——宋至清代中國文房青銅器」展覽,精選八十七件青銅器物,勾勒出由古代禮儀傳統至文人美學思想延展的文化脈絡。這些青銅器超越了原本的禮制功能,而是被視為藝術珍品、文人探究的對象,以及承載着道德與政治的理念。它們的形態多樣,從莊重的禮器到精緻的香爐與書齋文房,反映青銅工藝如何融入帝王與文人文化之中。 因此,器物上的植物和動物形象—無論源自神話或現實—大多承載重要的吉祥寓意,豐富了它們所源出的文化傳統。
橫跨宋至清代的青銅器,不但展現出風格上的多樣性與技術上的創新,更反映出中國青銅工藝源源不絕的創造力。與此同時,人們對古物的尊崇,深深影響中國文房青銅器的收藏與製作,令這些器物在歷史與哲學思想的基礎上,成為建構中華文化身份的一環,也是中華文明承傳與演變的重要媒介。然而,至今只有少數博物館展覽、收藏圖錄及學術出版深入探討這些後期青銅器的歷史、藝術與禮儀意義,以展現它們從宋代到清代的多元形態與功能。 鑑於這些青銅器極為珍稀,我們特別感謝Paul Bromberg先生的慷慨出借——若非如此,我們無緣研究並向公眾展示這些鑄工精絕的青銅珍品,以及其所蘊含的祥瑞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