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4月20日 - 2024年4月20日

日期: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時間:下午三時三十分至下午四時三十分
地點: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1樓林仰山展覽廳
語言:普通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博士將以英語介紹是次活動)
講者:柯偉業博士 |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員
評議人及主持:淩超博士 |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助理教授
評議人:趙詣博士 |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 研究助理教授
内容簡介
中國中古時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標誌著中國繪畫史和畫論思想的開端,由於社會動蕩和佛教的傳入,這一時期的畫論文獻出現了很多能更深刻詮釋藝術家精神狀態的新詞彙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正是當時畫家張璪(活躍於8世紀中期)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對後世中國繪畫史及繪畫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次講座將會以張璪「心源」一說的佛教源流作例,探討佛教語言與概念在繪畫理論中的運用原因;以及分析因中國繪畫的抽象概念與佛教概念在某種程度上的相似性,畫家開始有意識借用佛教的詞彙來闡釋自己的繪畫觀念,繼而重新審視佛教思想概念對東方藝術核心及其後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歡迎所有人士參加 | 請按此報名